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寺院声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发布时间:2020-05-26    浏览量:558

佛教寺院不仅利用了建筑对声波反射形成有趣的声景观,还充分利用了寺院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来丰富寺院内的声环境。曾有记载称河南登封法王寺内的两株千年树龄的古银杏在冬春、秋夜之时,微风吹来,咚咚的木鱼之声及朗朗的诵经声不绝于耳,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香客流连忘返。一些佛寺将溪、泉、瀑、潭、涧、池等各种形态的水引入庭院中,无论是清泉泪泪、溪流涂涂、滴水叮咚,还是惊涛骇浪、震声如雷,都能给寺院的声景观增色不少。很多佛教寺院在山门外借用自然水面或者人工设置了放生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天台山智者大师,唐代肃宗在759年诏令天下各寺设放生池,它一般是放鱼或者龟在池子中,投给其食物,除了放生、饮用、消防和养殖等功能之外,池水还可以调节空气、抑制尘土等,使寺院更适合修生养性,同时还是一面天然之镜,既能反射建筑影像,也能反射声线,正如唐朝诗人王维有云“隔窗云雾生衣上,卷慢山泉入镜中”,寺院内外的水体不仅使充塞的实景有个透气的空白,还能让声音的传递顺畅自由,对寺院内外梵音的传播做出贡献,产生遥不可及的空间距离美和声景境界美。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寺院为了更好的传播其梵音,应用了很多物理声学的原理,虽然在当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是潜移默化中为寺院声景观的宗教围营造做出了贡献。对山地寺院的声环境分析,通常情况下,声速大小与气温高低有关,因为气温影响空气的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位于山上的寺院由于所处高处很冷,空气密度大,声音受到山谷风的影响,在夜晚声音传播途径向下拐弯,可是传到山下很远的地方所以山区寺院的钟楼往往修在高处。古代描述寺院声环境的最著名作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样蕴藏着声学的原理,由于水面具有反射声音的能力,如水面温度低于上层空气,可以导致声音在水面和上层热空气之间重复折射,这种折射效应使声音掠过水面时几乎没有衰减,所以在夜晚寂静的时间,水面上能听到很远距离的声响。上海的龙华寺临近黄浦江,因此古时候泊在江上的船只很远就能听到龙华寺的钟声。类似的例子还有长江岸边的安庆迎江寺以及江西壶口石钟山抱慈寺等。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就是由于杭州市净慈寺后的南屏山山高穴多,而且寺前的西湖湖面空旷,所以梵钟响起的时候,山谷回声和湖面反射共同作用,使钟声悠扬不绝,沁人心扉。广州原长寿寺西园内西水池,充分利用了自然河网体系,池水能够顺应珠江的潮汐而增减,使寺内富于自然气息,同时还有利于声音的反射。

园区环境
Park environment
电 话
短 信
联 系
首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