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关于墓志铭的一般讨论
发布时间:2020-05-28    浏览量:627

佳 宇:铭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其内容广泛,形式优美,音节锵然,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说它是文学艺苑的一朵奇葩,并不为过。

   常 静:我赞同铭是文学艺术奇葩的说法。陆机在《文赋》中提到了常见的十种文学艺术形式。其中第五种便是铭。《文赋》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可见,陆机认为铭的特点是内容广博,而形式简约,风格温润善诱。正因为如此 ,我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铭的作品。

   长 有:与我们殡葬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墓志铭。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便有两个问题了:一是如何认识墓志铭与其他铭文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汲取各类铭的艺术精华,为我们写作铭文服务,或者说增添对墓志铭铭文欣赏、阅读的兴趣。二是墓志铭究竟应采用哪些形式(这个问题下次专题讨论)?

   佳 宇:墓志铭的载体形式多变。从最初的刻在石材或青铜材质上,放在墓圹中,永不见天日,到后来的墓志铭不必另行镌刻,藏匿于墓圹中,而铭文逐渐成为志文的尾缀,成为碑文最精彩的部分,得以被后人广泛阅读欣赏,这是一大进步。人们通行的看法是:“志者,记也;铭者,名也。”真是言简意赅。

   常 静:我插一句,说起来这真是一个悖论:撰写铭文本来是要颂扬逝者的功德的,辛辛苦苦雕金勒石,终了却藏得严严实实、不见天日,真是难以理解。

长 有:我最近阅读了一篇关于唐代墓志文学研究的论文,文章引用古人对墓志铭的看法:“盖于葬时述其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卒葬年月,与其子孙之大略,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而谓之志铭;其用意深远而于古意无害也。” 这段文字简略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墓志铭埋在墓圹里的原因。我想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对地质自然灾害,如地震或泥石流等的考虑,树在明处的墓碑容易倒塌、折损、移位而致消失,埋于墓圹则可以长久地得以保存;二是古墓碑都是用上好的石料制成长方整形的碑石,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后代疏于管理、易被乡人盗为铺路建阶之石,于是备用一块墓志铭藏于地下,以作永世传颂先人懿德的凭借。我想,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悖论,在理解其真正原因之前是悖论。但当我们深入一层研究,了解其真正原因之后,悖论也就不悖了。事实具有最终的说服力。

   佳 宇:志文与铭文都是反映逝者人生的。前者反映逝者的生平事迹,后者则侧重颂扬逝者的美德,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问题。前面陆机说“碑披文以相质”,即要求碑文记叙要与人的生平事迹相符,这既是对志文的要求,也是对铭文的要求。

   常 静:你俩说的对我很有启发。铭文的“披文以相质”尤为重要。对逝者颂扬过了头,往往出现在铭文的撰写中。

   长 有:近日读宋人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书函,其中有一段提到了铭文应铭实相符的问题。曾巩说:“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曾巩这段分析说得非常明白,那些铭文撰稿人,拿了人家的润笔银子,还会写逝者的恶吗?于是铭文总是过于溢美拔高而离脱了事实。这样做的结果,成了一种社会惯例,“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既然大家都知道铭文是虚张声势,又有谁能相信呢?又有谁再会怀敬畏之心,昼咏宵兴,熟诵于心呢?

   佳 宇:不愧为唐宋八大家,我认为曾巩的个人观点具有久远而广泛的启发意义,它的作用不仅限于墓碑文学或殡葬文学和花篮文学。


园区环境
Park environment
电 话
短 信
联 系
首 页